在發達國家,一輛新車70%的知識產權屬于汽車零部件產業,如日本,整車廠商只需要提供某個零部件的成本價格和技術要求,零部件廠商就可以根據這些要求自己開發產品。對比之下,我國大多數的零部件企業都不具備產品開發的能力,只能給圖紙做產品。據了解,中國零部件行業中,擁有專利的企業只有不到43%,不到20%的企業擁有發明專利,在這方面對比美國在內的汽車發達國家,中國差距甚大。
中國非常依賴高科技、高贏利的零部件,但是國際上零部件企業與整車生產企業的關系是”同生死,共存亡“的。零部件企業與整車生產廠是相互依托的,逐步發展成為各自領域的國際巨頭,把持有世界汽車產業的尖端技術和資源。近年來,不少海外的汽車零部件巨頭紛紛借合資合作的機會搶灘登錄我國。如德爾福、威斯卡特、康明斯等外企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已在中國建成了數十個生產基地和分公司。可是外資對汽車零部件的控制高達70%~80%,如日系廠商和韓系廠商的零部件采購幾乎是不對中國本土零部件供應商開放的。因此,我國本土的供應商將失去了與整車企業共同發展的機會。目前我國自主零部件企業生存狀況堪憂,但我國卻有超過5000家零部件生產商。外資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經占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轎車零部件行業占到80%以上。國內大多數零部件企業銷售額較低,與銷售額高達百億美元的跨國巨頭相比,我國零部件企業規模略顯尷尬。我國零部件企業想要發,亟需擺脫零部件核心技術的窘境。
更多信息,持續關注信純螺絲廠